第1220期:《河南大学报》
河南大学:第1220期:《河南大学报》
  • 用一生热爱研究、热爱教育、热爱学校
    ———缅怀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丙寅教授

    摘要:用一生热爱研究、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缅怀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丙寅教授   穿过狭窄的小巷,找到铁塔三街26号的一处住房。上了年头的老式家具整整齐齐地陈列在屋里,墙上的白皮已经掉落,水泥裸露出来。虽是“陋室”,但门前“河南优秀教育世家”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终身会员”两块奖牌却诠释出这个房间主人生前的成就。   李丙寅从小就与河南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1924年,其父李燕亭受聘为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理科化学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第二年,李丙寅出生了。他在河南大学的校园中长大,深受河南大学文化氛围的熏陶。后来,在其父的影响下,李丙寅又于1944年报考了当时的国立河南大学化学系。   李丙寅的父亲曾说:“教师的天职就是关爱学生。”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他在大学毕业之后,毅然决然走向三尺讲台,这一站,就是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河南新成立的河南医学院工作了十几年。于1962年回到河南大学后,又在化学系任教30年,直到1992年10月才正式退休。   在工作期间,他以对学生的关爱而闻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李丙寅在工农兵学员宿舍认识了一位名叫刘佑全的学生。李丙寅与之交谈,发现他是一个可塑之才,便决心教他英语。刘佑全回农村教书时,全国恢复了研究生考试,李丙寅鼓励他报考,还给他寄去了亲手抄写的资料。刘佑全不负李丙寅的期待,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录取。赴美留学归国后,他在李丙寅的影响下,回到河南,成为了河南第一个博士后。   任职期间,李丙寅为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筹建了环境化学研究室;新开设《化学分析》《环境化学》等课程,观点先进,理论新颖;任教的全校公选课《环境科学选论》经过多次校对修改,被推荐为省教委资助出版物。   八十年代的科研条件很是艰苦。李丙寅凭借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在药物电极的研究方面做出突破,使得河南大学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很多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期间,李丙寅应邀参加在英国威尔士首府举行的第六届电分析与传感器国际学术会议。通晓英、俄、德、日四国语言的他,不带翻译人员,只身参加,在大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向世界展现出了河南大学学者的风范。由于科研上的突出成绩,李先生于1989年成为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终身会员。   1992年10月,李丙寅办理了退休手续。他离开讲台,但是却依然在科研领域坚守着。不能进实验室,他就“钻进”图书馆。结合自己早年的古文功底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研究环保科技史。2000年,李丙寅的研究成果编辑整理成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一书,正式出版。   李丙寅对学生的关爱也丝毫没有因为离开了岗位而衰减。他听说一些打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想学习专业英文,就主动请缨,在本来就不大的家里腾出空间,换上大灯泡,自己挑选、出钱复印资料,供学生使用。   为了和学生的学习时间保持同步,李丙寅改变自己维持几十年的习惯,提前一个小时吃完晚饭,给学生留下时间去教室复习平时的功课。他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给这些孩子辅导功课让他们学习的同时也是我学习的过程。”河南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李丙寅教授前后三次为化学化工学院捐款共计10万元,用于资助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家境困难的学生,并一再强调自己跟别人不同,家里没有负担,不让学院宣传。化学化工学院为感谢李丙寅的善举,特设立了“丙寅奖助学金”,让这份“爱”传承下去。   旭日尚未升起,朗朗的读书声却已经唤醒了沉睡中的河大校园。过去几年中,常能看到李丙寅老先生在清晨来英语角和学生交流英语学习的心得,指导学生学习外语。别人看来这是雷锋式的行为,但一向关心学生的李老先生却习以为常。   李丙寅曾说过:“我的成就是新中国赐予的,我的人生也与新中国一脉相连。这么多年来,我所做的,就是想把我的全部热能献给祖国,回报给党和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的教育与科研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资料整理 郭若琦 丁浩 王岗飞)

  • “躲”起来的王蕴智

    摘要:11月1日,一场在全国范围内意义重大的纪念活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主持会议,并宣读习近平总书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