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期:《河南大学报》
河南大学:第1201期:《河南大学报》
  • 秣马厉兵 冬训进行时

    摘要:秣马厉兵 冬训进行时   每年,当寒风袭来、落叶飘零之时,热火朝天的冬训也就随之展开了。从清晨到傍晚,从入秋到深冬,运动员们的身影已成为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牢记着荣誉和集体,怀抱着温暖和信念,在体育场上咬牙坚守、挥洒汗水,让寒冷的冬天也拥有了夏天一般火热的力量。  磨砺意志 挑战自我自秋运会结束起,冬训队员们的身影便开始出现在每日的操场上。同去年一样,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岗飞参与了冬训:“我去年被淘汰了,没能作为正式运动员,代表学院参加春运会,今年我想弥补去年的遗憾。”  在早起中锻炼意志,在训练中挑战自我。“刚开始冬训时,负责人要求我们要早起,我每天五点四十就要从床上爬起来了。”谈到训练时间,新传院短跑训练队的成员吴钱兴这样说。对于日常训练情况,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方式,参与实心球训练的冯嘉烨谈到,他们每次要先跑5圈热身,做完拉伸后开始练扔球,最后是体能拉练。  谈到冬训最大的困难时,吴钱兴回答道:“天冷,有时碰到大风或轻度雾霾,也得照常参加冬训。”文学院短跑队队员梁甜则认为,早起是她最大的困难。每天清晨六点半,文学院长短跑训练队就要准时开始在东操场展开训练,若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很难坚持下来。目前文学院长跑队共有10名队员,据领队周俊兰介绍,有几名队员已经因为坚持不下来或是身体等其它原因退出了冬训。厌训的情绪、高强度训练下的负伤……每个队员都会被挫败过,乃至萌生过退出的念头。但最终,荣誉的信念和集体的温暖给了他们咬牙坚持到底的勇气。  风雪之中 温暖仍存“六点半东操场不见不散”,这是梁甜在冬训期间重复次数最多的话。清晨,昨日训练留下的疼痛和疲累还未来得及消散,队员们又要踏上跑道接受新的考验了。而在艰苦环境下的共同努力,日日相伴的队员们也日渐团结与亲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一个个默念大家的名字,努力跟上他们的脚步。”梁甜动情地表示,短跑队给了她一种家庭般的温暖,“我们短跑队其实是一个很友爱的集体,大家都很团结,也都很努力。”每天相伴在操场冬训,周末共同去包公湖、汴西湖拉练……尤其是大家共同见证初雪的场景,对梁甜来说仍然历历在目:“有次训练正碰上今年的初雪,当时雪越下越大,我们在回去的路上一起白了头,感觉真的超级温暖。”  尽管冬训又苦又累,但集体的温暖能够让人有勇气克服挡在面前的一切困难。短跑队成员张岩感慨,短跑队让他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有了一份归属感,也给了他一种信念和力量。“我在短跑队见到了清晨旭日东升时的美好,每次忍着强烈的痛楚和窒息感跑向终点时,我都感到自己在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冬训被队员们称作“黎明前的黑暗”,而所有人都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度过黑暗、见到黎明。  不负时光 坚守黎明冬训阶段已经渐渐进入尾声,明年的春运会也已缓缓近了。新闻与传播学院18级辅导员陈琳在肯定冬训对于明年春季运动会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参训学生们表示了关心,希望同学们在冬训期间要注意身体,以真正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此外,为了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新闻与传播学院还专门从体育学院聘请教练指导学生冬训。文学院18级辅导员卡哈尔也经常去东操场查看同学们的冬训情况,甚至陪同他们一起训练,他对同学们的训练成果抱有极大的期待和信心:“文学院一向拥有优良的体育传统,我们的同学在这一点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做得非常好。我相信,我们会如愿拿到第27个春运会冠军奖杯!”  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陈江汇说道:“每年大一新生都是运动会的主力,往届的学长学姐已经创造了400分的神话,我也相信神话能够在新人手里继续传递。”对于正在冬训的学弟学妹们,16级编导专业的路广平也送去了真诚的祝福:“希望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在训练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风雨之后必将更加美好。”  在操场训练的每一分钟,都夹杂着汗水;跑道上的每个时刻,都是痛苦的坚持。冬雪之中,运动员们付出着胜利者的努力,待春风归来,相信他们也终会收获胜利者的骄傲。冬训,这个苦和累的代名词,最终会成为运动员们的一次洗礼。祝愿认真训练的运动员们,在来年春天都能够收获满满,高歌凯旋。

  • 遇见你追随你

    摘要:遇见你追随你   “哇!校园好大。”“好多摊位呢!”“这是什么呀?”“他们好厉害啊!”初入校园的我,面对这绚丽的见闻,着实有些吃惊。在这众多吸引我目光的摊位前徘徊时,一道并不华丽但却默默坚定的白光映入我的眼中。坚定,是可以传递的吗?  我想我等我期待。等待总是让人感到焦急,忐忑随时间流动没有减少,期待在期待中愈演愈烈,同样,幸福来得好突然。当我得知面试通过时,幸福油然而生。我知道这坚定的光已然发亮。只是,环顾四周,前路茫茫,我应该如何用这光去照亮前行的路?  第一次和大家见面,陌生的面孔充满小小的教室。我听我想我决定,我开始慢慢了解坚定从何而来,我重新开始了与文字的魂牵梦绕。学生记者,好高大上的名字啊,我真的已经成为其中一员了吗?我应该做什么呢?  前路吗?好模糊,我要走下去吗?天地何其广,我以一路为始终。  “《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躺在小床上的我翻来覆去,念叨着,回忆着今天拙劣的采访与新闻稿。新闻,到底是什么呢?我在做什么呢?或许只有坚定是不足以走下去的。  初冬的上午,暖阳还在不住的哺育这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迷茫者捧着厚重的一沓报纸闲散的走着。终于,他的目光被报纸上一行行的文字吸引住了。还好,在河大的校园里即使沉醉阅读没有即使看路也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原来学校还有这样的事”“这写得好精炼啊”报纸上还有几个熟悉但并不出众的名字。原来是这样的,真的是这样的,文字汇成篇章,篇章装点报纸,报纸传递文字与信息。通河大百事,讯学子心声,是有一群默默的坚定者朝着心之所向处前进。从那时起,骄傲稍减几分,心中的担当与使命陪坚定走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心既定,我路既明,愿追随始终。  望着眼前一沓报纸,竟已过去这么久了吗?我以前还是太小瞧报纸了,一期一期的阅读,一点一点的尝试,才发觉其不寻常之处。好像顿悟一般,河大、校报、大通社、你、我,那样清晰。我越来越庆幸可以来到这里,河大的新闻、故事、美丽,报纸上挺立的文字,大通社每日的辛劳。从你我身边,到你我身边。我心中回荡的还是那并不华丽但却默默坚守的白光。你可能不知道我们,我们让更多人看到你。  默默的,伟大的。汝之成,吾之向也。  文字、报纸、新闻现在已经是激动人心的字眼。好幸运我来到了这里。这里的文字美丽又坚定,这里的故事动人且真实。感谢这个陪我近一个学期的大家庭,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看到了更亲切的文章与报纸,听见更多人的声音,写出了更有力的文字。你教会大家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而后在前方向我们招手,等待着我们。你向整个河大诉说着真实美丽的故事。这里的那里的,河大的故事从未停止,你的坚定与责任从未减少。  河大里的你守住“通”与“讯”,坚定地、默默地感染着曾经迷茫的孩子们,讲述着河大故事,撑起一片明亮。你的脚步不停,河大的故事就会有更多人听到看到,河大的美丽会有更多人欣赏称赞。  有一个地方,教会我坚定,拨开迷雾为我指明道路,我将永不离弃。同样有一个地方,文字美丽、故事动人真实,我愿追随始终!

  • 喜欢就甘愿

    摘要:喜欢就甘愿   乍是晴午,却伴着朔风的凉意,凌晨再次熬夜赶稿的我,正走在这条熟悉的路上,顶着略刺眼的阳光,怀着既怕迟到又怕自己无精打采的脸吓到旁人的复杂心情,硬着头皮推开了3106的门,我没有在抱怨,没有在吐槽。了解我的室友们,同学们都劝我当一条咸鱼,给自己放个假,这才是大学生活。而我说不动摇是假的,既然做了决定,便不要后悔;既然喜欢,那便甘愿。初遇校报军训期间,学生组织和社团招新,好不热闹。唯有校报静谧且淡泊,可能会有人认为我是为了加分、为了稿费、为了小有名气而报名,但他们错了,吸引我的是校报的那份本真与朴实,吸引我的是那些灵动的文字,吸引我的是那神圣的记者职业,当时的我真没想到我能有幸加入进来!  还记得九月笔试时我握着黑色水笔奋笔疾书,心里满满的都是向往;面试时我面对三位部长假装淡定从容,却又怀着不安的小心思,这些都是校报给我的温暖回忆。初识例会必备的自我介绍,随时提问到自己的紧张,严肃又有趣的学长学姐,个性迥异的小伙伴们,环形摆放的桌子,总是写着“中午有会”字样的黑板,这些构成了我对例会的最初印象,一如既往,简单淡然。  每次例会满满的笔记,满满的任务,有时可能会烦躁。可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的初心,加入校报为了什么?一定不是为了清闲吧,而是真的喜欢文字这个神奇又朴素的东西,真的喜欢与它有关的一切。  总是会想起博雅部长发的一条说说,内容大概是宽慰那些也很优秀却与校报失之交臂的同学们,我心里总是酸酸的,想着:有多少人想加入而只是差一点点,而我幸运的坐在这里,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算是完成他们未遂的心愿,算是让我自己问心无愧,我都应该好好去珍惜在校报的日子,投入我无上的热忱。初去值班走的很慢,不是慵懒,而是享受。天气微凉,微风阵阵,我的心情也轻快了起来。弧形的行政楼,既像上扬的嘴角又像夜晚静谧的月亮。神秘的503,让我开了许久的门锁,打开门后,不大不小的空间,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报架上多刊报纸,一应俱全的日常用品,不仅赋予了它办公室的身份,也授予了它临时的“家”的美誉。  值班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事情,有很多资深学姐学长陪伴;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交流;有安静舒适的环境供大家学习……我喜欢这里,真的。  加入校报,并不后悔。我遇到很多优秀的人,也在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从绵延百年的河南大学历史中,衍生出这样一个组织,它自信向上,它让你自律专注,它教会你许多却不索取,它帮助你却不求回报。那便是校报!斗胆改动王立群教授的话:你可以不选择它,但你不能不欣赏它,嗨,校报,大学四年里请你多指教!

  • 一期一会网络部一生一世校报人

    摘要:一期一会网络部一生一世校报人   当初想要加入校报的原因有很多,而“归属感”是最重要的理由。  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就已和大通社结下了不解之缘。校报迎新群里学长学姐用心制作着攻略,校园是不是真的很美、夜市都有什么不能错过的经典,诸如此类的零零碎碎都被一一解答。所有关于大学的不安和忐忑都被学姐的温柔鼓励化解。EMS通红的信封寄来后第一时间和学姐分享按耐不住的雀跃,“你看,我就说你行吧!”  四个部门里最终选择了网络部,这个听起来就是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到现在还记得接到电话后欣喜又带着不知所措。第一次聚餐师父们就说,网络部是一个家,所有的开心难过都可以一起分享。那时候谁又能知道我们会有这么多故事呢?但当时心里的不确定一下子就被治愈。  后来呀,10月的校报篮球赛,人生第一次作为选手站上球场。不清楚规则,不懂得技巧,甚至还把球毫不犹豫的扔给了对手。可是这都没有关系啊,我们第一次一起并肩作战,第一次这么清晰地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团队。那天的欢笑泪水都在脑海里闪闪发光。  后来呀,11月的记者节,校报的传统是在这一天吃糖葫芦。全会上大家一起分享着酸酸甜甜的味道,正如酸涩又甜蜜的记者生活。师父们说,记者,就是要记着,记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  后来呀,12月的新年晚会,我们一起排练《铡美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和大家慢慢了解熟知,接触到一个个有趣又温暖的灵魂。为了节目效果一遍遍修改台词,一遍遍在休息时间排练。那天全场拍手称赞的瞬间,什么都值了。  校报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结识了一群很棒的朋友,很高兴可以和网络部优秀的各位一起共事。第一次排版的紧张和师父一次次耐心的指导;春游烧烤的烟熏火燎;春运会比着速度做战报的刺激。和你们的回忆都历历在目,我的大一时光有一大半都是关于校报,关于网络部。  故事的后来,我也有了三位小徒弟,我也在尽力把师父们带给我们的归属感传递给他们。也许还做得不够好,但正如去年部长说的“第一次做师父,我们还在学习,和你们一起成长”。  年复一年地上演着相同的故事,只是小徒弟也变成了师父。一届一届传承的爱和责任,是每一位校报人心里不会磨灭的回忆。

  • 一校倾城 一报余生

    摘要:一校倾城 一报余生   世界上的人,各有各的形状,有的方方正正,端正却带有棱角;有的圆圆满满,游刃有余却沾满风尘。但却有着这样一种人,他们从不定义自己的形状。遇到江河湖泊,他便是一滴水;见到日月星辰,他就是一座山;当光明,就是一片叶子的形状;当灰暗,便化成一只未燃的烛。在校报这个大家庭里,从不乏这样的人。  初识校报,是在金秋送爽的九月。  “同学,你好。请问你对《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有所了解吗?《河南大学报》是我校的官方纸媒,大学生通讯社是我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一个学生宣传组织。这是一个很温暖的的大家庭,在这里,你可以成为一名新闻记者,提升新闻素养……”听着学姐温柔细致的介绍,我对校报逐渐有了一些了解,也渐渐萌发出想要加入成为其中一员的想法。自此,我也与校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依稀记得收到录取短信时的激动心情。“同学你好,我们是《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恭喜你通过面试,成为校报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寥寥数语,但却成为我大学期间最珍视的话语。四个部门中,我最终选择了网络部。于我而言,这是之前从未涉及过的领域,也是我十分憧憬学习的部门。  第一次部门聚餐,学长学姐说校报是个十分温暖的大家庭。这,并不是说说而已。“徒弟好啊,我是今后带你学习的师父。欢迎加入网络部。”“师父”———这是一个“新鲜词”,起初听到时,并不十分理解,只觉这样称呼,或许比学长学姐更添“人情味”一些。日子久了,我慢慢开始理解了“师徒”称呼的真谛。“师父”不仅仅是一个尊称,更代表了一份责任。在校报学习的日子里,师父们耐心、认真、负责……渐渐地,大家熟络起来,无论开心伤心,都可以和师父们分享,而师父们也会认真聆听,不时地给予建议、安慰……在陌生的城市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如家人一般的温暖。  人生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月下对偶,慢谈闲茶,都需要高山流水遇知音,而校报给予了我一个团结、随意、各抒己见的环境。在大一时,我在新闻部学习写一些新闻稿件,那时尚未丰满的笔调不知让师父头疼过多久,但是师父还是认真的修改那些尚不成熟的稿子,逐渐使之变成初具规模的文章。仍记得初次排版时的手足无措与无助,但当我十分愧疚地告诉师父我没有完成任务时,师父非但没有责备,反而与我一起解决问题,那时,心中的暖意与感激已无法言表。  一路走来,更多的是欢笑与感动。还记得篮球赛时的紧张对决,还记得元旦晚会排练时的欢声笑语,还记得春运会做战报时的争分夺秒,还记得云台山之行的谈笑风生,还记得分别时的不舍……大一时的美好回忆都是关于你,校报———最温暖的家。在校报学习的日子,是值得我永久珍藏的记忆和财富。  字不尽言,言不尽意,文短而情长。祝愿《河南大学报》继往开来、谱写新章。永远和一批批走进河南大学的学子一样,青春永驻,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