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期:《河南大学报》

河大附中优秀毕业生成功研发手语翻译器


   期次:第1160期   作者:通讯员 侯育辛   查看:71   





  建立自己完备的手势数据库、搭建神经网络模型对数据速度进行训练、体验失语者的生活来调试产品……在百度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的“极·致未来”责任创新挑战赛上,河南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优秀毕业生王娜娜所在的“手音”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手语翻译器获得了一等奖和最佳人气奖,被誉为最有“包容性”的项目。
  手语翻译器是“手音”团队历时两年研发出的产品,旨在帮助失语者尽可能正常的与人交流沟通,这一灵感,来自王娜娜的一位失语朋友。
  王娜娜目前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一次活动中,她认识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的失语者张权,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但因为王娜娜不会手语,这两位朋友即便见面也往往只用微信打字进行沟通。王娜娜将好朋友的故事告诉了舍友黄爽,两人开始格外注意这个群体,认识了更多的失语者。“有时我觉得我说话是在‘伤害’他们,一聊得开心就在想是不是忽略他们了,甚至有些自责。”沟通的障碍让王娜娜开始想为这个特殊群体做些什么。
  仅仅有想法还不够,重要的是实力。王娜娜中学就读于河南大学附属中学,附中三年,她担任过宏志班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和年级学生会干部,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还曾获得高中化学全国联赛一等奖,2011年以661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录取,后被保送到本校继续读研深造。
  大学期间,王娜娜与黄爽共同参加了“冯如杯”(冯如杯为北航校内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图像识别项目,两人想尝试用这种技术帮助失语者。查论文、做实验、写代码、将“冯如杯”一等奖奖金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怀着帮助失语者的初心,王娜娜领衔成立了“手音”团队。
  我国目前有近7000万失语者(包含听障人士、脑中风患者、脑瘫患者和渐冻症患者),如果你是失语者,你会怎么生活?为了研发的产品适用与方便,“手音”团队做过“体验一天失语者”的活动。在便利店,因为结账时需要了解价格,团队成员只能通过手机和店员沟通,时间稍长,排在后面的人开始不耐烦地催促和抱怨。王娜娜不禁感叹,“如果别人知道我是失语者可能会体谅,但不知道就会埋怨,越埋怨我越着急。”这也让她决心将产品不断完善,为的是要保护失语者的尊严。
  这种细致从产品的展现形式上就能体现出来。团队最终确定了通过臂环捕捉肌电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文本或语音,帮助失语者进行日常交流的方法。因为智能手表逐渐普及,失语者带着臂环看上去并不突兀。
  确定研发方向后,完成手语翻译器的关键是不断地输入数据、调试数据以保证手语翻译的准确性。为了保证数据的多样化,并且真正让失语者喜欢,“手音”团队联系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合作进行数据采集和智能臂闭环开发,还与北京市朝阳区残联达成合作意向,为“手音”的产品服务化提供咨询、指导。目前,手语翻译器的识别准确度已经达到95%。
  欧阳亮是王娜娜的高中班主任,据他介绍,王娜娜“总有奇思妙想,总能给大家意想不到的惊喜。”在一次班级的联谊活动上,有节目需要黑色风衣作道具,偏偏临时找不到合适的。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王娜娜却笑呵呵地表示自己有办法。当天晚上,王娜娜用废旧的黑色塑料袋自己缝制了一件“黑色风衣”,第二天一早拿到教室,令大家眼前一亮。既为班级解了燃眉之急,又体现了环保精神。
  将愿望照进现实,需要专业能力,也需要灵活脑力。对于夸赞与肯定,王娜娜觉得,“我们感觉发现了一个没有人发现的需求,想成为第一个实现它的人,也让我们所学的知识更有价值。”正如河大附中的校风“勤奋协作求是创新”所要求的那样,王娜娜以爱之名,运用所学,帮失语者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