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9期:《河南大学报》

董冠鹏:仰望星空 孜孜以求


   期次:第1249期   作者:学生记者 朱林林 张 喆   查看:400   






  “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幸福的一代人,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紧跟时代的格局与胸襟,也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力与能力。”董冠鹏如是说。他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杰出人才特区计划第三层次教授,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空间数据科学与流域计算实验室主任。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我来自河南许昌,河南人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气的精神。”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董冠鹏始终对自己保持高要求,除了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董冠鹏还广泛地阅读其他类型的内容,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也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我找到并确立了从事科研的目标。”
  在本科学习即将结束之时,董冠鹏成功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人文地理学硕士。2011年,董冠鹏又成功考入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攻读人文地理学博士。回忆起在英国的经历,董冠鹏印象最深的就是拼命学习的时光:“哪怕是到了凌晨,地理学院那栋楼依旧是灯火通明。”他回忆说,自己两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一直都在拼尽全力学习、做实验。
  正是因为学习上如此的努力,董冠鹏仅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所有学科知识并完成了博士论文。此后,为了增加更多的工作经验并完成更多的科研项目,他选择了留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博士后学位,后又留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执教。在留英期间,他心系祖国,忧祖国发展之困难,乐祖国发展之伟绩,他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组织论坛邀请专家学者探讨中国产业的发展问题,积极分析借鉴英国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和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献言建策。
  心系母校 归国任教2019年,在离开母校整整15年之后,怀揣着一颗拳拳赤子心的董冠鹏决定归国并回到河大任教。此时,他在地理科学人文地理学科研方面已经做到国际前沿。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向董冠鹏抛出橄榄枝,但他拒绝了这些邀请,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河南大学。
  董冠鹏表示,国内的地理科学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国家需要他,他有义务去做这些事。对于母校河大,董冠鹏也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其实我一直和现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苗长虹及本科时期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从2016年起,我就担任了黄河文明中心的讲座教授,定期回来给学生进行暑期课程培训。这些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河大的变化,母校真的是越来越好。我也想尽一份学子之力,将她建设得更好。”
  回到河南大学后,董冠鹏始终潜心学术研究,倾心服务学科建设,无数加班熬夜的日子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在时空统计建模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在地理学国际顶级期刊Annals5of5the5American5Asso-ciation5of5Geographers,5Geographical5Analy-sis,5International5Journal5of5Geographical5In-formation5Science等发表30余篇SSCI论文。此外他大胆创新,谨慎求证,长期关注国家及地方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2019年,董冠鹏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认真组织论证,获批了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系统建模与模拟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方面的研究,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不忘初心 潜心教学“不忘初心”是董冠鹏在做研究时秉持的准则,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19年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担当作为,在农历大年二十九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他投身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第一时间围绕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库建设、疫情时空演变趋势、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与经济社会恢复等方面开展深入持续的研究。因为他深知,在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早一日拿出有价值的报告,就能早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更有效的帮助。经过几个昼夜的连续奋战,董冠鹏起草、反复修改和审核的《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时空特征初步分析》报告,被省委办公厅《综合与摘报》全文刊发,该文还被多家官方权威媒体转发,为河南省差异化的疫情防控、风险类型的划分以及复工复产提供了决策参考。
  同时,作为一位年仅36岁的青年导师,董冠鹏表示,大学教育不能只是僵硬死板地传输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而是应该留给学生一些自我思考与探寻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他非常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同学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对此,他的学生张志鹏这样描述到:“董老师总是细心地指导我们,从研究思路,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甚至到文字表达都耐心地帮助我们。他希望我们不要带着任务去学习,要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董冠鹏感慨地说,自己在追求模型方法创新这一高难度课题时,过程的漫长与艰辛———熬夜推公式写程序头发逐渐减少,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低难度偏应用课题的想法也出现过。每当此时,他就会读一读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探索如何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守清贫,常年风餐露宿,埋名戈壁数十载,破译原子弹的奥秘。也得益于河大“铁塔牌”的坚毅,他最终坚持下来了,顺利攻克了所选的课题。看着满屋铺开的写满模型算法推导的稿纸,发表在地理学领域最顶尖期刊的学术论文和主编发来的恭贺邮件,他觉得一切的艰辛都值得。
  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但若想“青云直上”,还需持之以恒,挨得住学术研究道路上的寒与冷。董冠鹏在地理科学领域探索的步伐,仍在继续,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