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6期:《河南大学报》

扶贫首先要扶智


   期次:第1236期   作者:白 金   查看:225   




  2020年10月10日下午,一阵来自新疆的急促电话打断了我的工作。电话那头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教育局长。他略显谨慎的说:“县长,你们学校能不能再给我们派点实习生过来,我们这边教师有点紧张。”其实,我已经结束挂职回到学校了,县里的干部群众还是习惯了挂职时的称呼。我也常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县里有困难,我当然不能束手旁观。学院、学校也非常支持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工作的帮扶。文学院第一时间召开了专题会议,组织报名、遴选、行前培训,仅三天时间,一支由文学院优秀学子组成的赴新疆支教团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10月21日,我带着他们踏上支教之旅,祖国的边陲又将留下我们支教的足迹。
  2019年1月,作为中组部选派的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我在新疆察布查尔县工作了一年时间。在工作中,我积极协调,促成了河南大学对察布查尔县的多项帮扶:资助出版了《锡伯族家谱史料选编》,协助编纂出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年鉴》,签订了《河南大学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合作框架协议》等。在这些工作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县里的教育工作。刚到县里的时候,为了掌握各学校的真实教学水平,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我曾在县城几所中小学门口拦着学生检查课堂笔记和家庭作业,也曾直接到最偏远的山区乡村中小学课堂里随机听课,与基层一线教师深入交流。我知道,这个刚刚脱贫的边陲民族自治县在教育事业上面临着诸多困境:师资匮乏,优秀教师流失,骨干教师缺少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部分群众不重视教育。因此,要实现根本脱贫,防止返贫最首要的是要扶智。
  围绕这一思路,我发掘各种资源,努力从各个层面去提升全县的教育教学水平。2019年,在我协调下,河南大学派出了两支送教团队来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免费进行教师培训工作,全县数百名教师接受了系统培训。又由文学院承担费用,邀请县里骨干语文教师到学校参加学科教学高端学术论坛。11月份,学校还邀请了20余名教师到河南大学附属中、小学跟岗交流。2020年9月份,文学院再次邀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学员举办的中学语文教育高端论坛。这些交流活动在察布查尔县教师群体中获得了良好反响,提升了察布查尔县的教师能力。
  在工作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脱贫攻坚工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如何使人民群众改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参与脱贫工作时更应该关注的。每个月去对口贫苦户阿肯木江家时,我都要告诉他,在党的政策下,你们家虽然已经脱贫了,但要实现永久脱贫,不能总是等着国家的帮扶,还要尽全力让孩子读书,让孩子读大学,有了更宽广的眼光,学到更多的文化,才能改变家庭的生活面貌。未来,即使要做农牧民,也要做一名由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农牧民。这些谈话传播出去以后,逐渐在周围群众中形成了重教的氛围。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为了做到“零辍学”,我和教育局的同志跑遍了全县十五个乡镇场,掌握了每一个没有报到入学学生的去向,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深入细致地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对厌学、逃学孩子进行规劝,力争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坐在教室里学习。
  博士服务团的服务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在这一年里,我与察布查尔县教育工作零距离接触,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在2020年文学院新疆支教团临行之际,察布查尔县教育局党委书记给我发来信息,说:“欢迎再回第二故乡。”短短的几个字,让我热泪盈眶。我在察布查尔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个人的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背后有党中央对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视,有河南大学对察布查尔县教育事业的持久帮扶,我必将牢记博士服务团的初心使命,做好校地协调工作,共创察布查尔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我校文学院副院长,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