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期:《河南大学报》

河大“三农”人的乡事乡情


   期次:第1233期   作者:学生记者 贺孟灏   查看:195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乡村,是我们的根,不仅仅为我们带来物质上食物的供给,更给予了我们精神上陶冶情操的食粮。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心系“农业、农村、农民”正是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创立的目的之一。
  弘扬“三农”创社美名传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是一个兼具学术性和社会实践性的学生组织。在我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共同领导下,三农发展研究会设有学研部、编辑部、综合部、宣传部、强农爱心行动家园五个部门。社团以“锻炼自身才干、促进三农发展、影响周边人群、弘扬社会责任”为宗旨,将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着乡村之美,思考着社会问题。
  在我校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河大学子学习“三农”精神的过程中,三农发展研究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农发展研究会连续多年被河南大学团委评为“优秀学生社团”“五星级社团”,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高校十大明星社团”“全国高校十大杰出团队”。
  继承传统 创新谋发展三农发展研究会作为“三农精神”的宣传媒介,社团本身的发展尤为重要。谈及社团发展,原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政策教研室主任袁庆濮在他的文章《“三农人”精神的凝结与社团优良传统的形成》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强调到:优良传统才是社团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包括遵守村规民约、尊重民风民俗、坚持与省内外高校三农社团进行信息交流等。这些传统保证了社团既能亲近三农又不失对三农的尊重,也有益于社员在活动中能够最大化感受到乡村的魅力并且有所收获。
  在三农发展研究会发展过程中,亦有一些方面尚待改进。谈及社团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三农发展研究会综合部部长翟心楚说道:“社团在下乡支农支教上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活动形态偏固化。因此,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支农支教方式:比如在支教方面逐渐尝试以活动为主,这样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支农方面,也加入了整理村史等活动。”接着,她对社团未来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三农发展研究会有着很好的发展空间,也比较重视社员自身的成长。希望社团能继续坚守初心、传承好社团文化,在学研和实践两方面有所创新。”
  乡在心中 齐心为家园因疫情原因,学生有了更多感受乡村魅力的时间和机会。在这段时期,为激发学生对乡村进行更深的理解和思考,三农发展研究会于5月15日举办了“爱乡记”征稿活动,鼓励参赛学生用多种形式记录家乡变迁,关注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悉,河大学子踊跃报名,三农发展研究会收到的稿件数量众多,更多学生开始留意家乡周围的景色,心中对故乡的印象更加清晰,对“三农”的求知欲望高涨。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笔下的恬静惬意的田园生活令人神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三农发展研究会社员能够做到心怀田园诗意而满腔激情不减,并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倡导社会一起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助力三农发展。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在三农研究发展会的前方,既有生机勃勃的怡人春色,亦有柳暗花明的缤纷景象。探索三农发展之道,“三农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