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期:《河南大学报》

程遂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期次:第1233期   作者:□学生记者姚静雯文玉张淑雅   查看:241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室里,他是讲台上诲人不倦的教授;荧屏上,他是《百家讲坛》节目里娓娓道来的主讲人。自1991年入职河南大学,岁月往复,程遂营已任教近三十年。三十年时间里,程遂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河大学子,在岁月长河里体味自身的沉淀,和河大共同前进。高山仰止为人师“入学之初见到程院长时便觉得他非常和善,给人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在听了程院长的课后,又不禁感叹院长渊博的知识。”19级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学生齐欢欢在选修由程遂营主讲的《中国古都文化》后说道。
  敬畏课堂,或许是程遂营能深受学生喜爱的核心原因。“即使是再熟悉的课程,也要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尽管有的课程早已烂熟于心,他也会做好教案,并在课前反复阅读。因此,课堂上的程遂营不仅能脱离教案与学生互动,还能自如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旅游行业的变化,程遂营总是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旅游学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授课也不能千篇一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学生课堂上的不同反馈,他适时改变授课方式,使课堂效果达到最好。
  课堂上,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程遂营也将对学生德行的培养贯穿其中。
  “我一直认为,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人的过程。”程遂营讲道,“河大是一个百年老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所以更注重对学生德行修养的教育。”他说,在课堂上老师们都会为学生讲解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深刻内涵,不仅要完成知识的教授,还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让每一个河大学子都成为真正的“铁塔牌”。“河大一直朝这个方向发展,河大的老师们也都在朝这一目标努力。”
  潜心钻研做学术程遂营与旅游学的接触可谓是机缘巧合。“从主观上讲,我与旅游有比较深的缘分。”程遂营说。年少求学时期,北至哈尔滨,南至重庆,多次游学的经历激发了他对旅游的兴趣。
  1993年,河南大学乃至全国都面临着旅游学师资力量短缺、旅游学体系尚未建立的难题的时候,入职不久的他服从学校安排,由历史系转入旅游研究专业,从此开始了二十七年之久的旅游研究。
  “我很喜欢去尝试富有挑战的事物。旅游行业瞬息万变,这一特质促使研究者关注一些新鲜的、甚至未来将要发生的动向变化。这种挑战要求研究者对旅游的发展不能满足于现状,也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
  迄今,程遂营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北美休闲研究》《中国长假制度》《中国城镇的公共休闲服务》等著作1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等社科规划项目及服务社会的纵向规划课题10多项。
  作为旅游研究方向的学者,程遂营一直密切关注着我国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对于该以何种理念来研究旅游这一新兴行业,程遂营这样说:“旅游与文化的关联性是天然的,因此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同时,他也提到,新时代正在倒逼文旅等行业进行创新,研究的视角也应当是多角度且动态的。百家讲坛话古城在教学之余,程遂营多次受邀做客《百家讲坛》,主讲《六大古都》《黄河上的古都》《丝路上的古城》等系列讲座。节目通过讲述古都、古城的历史,向观众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追忆它们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谈起《百家讲坛》,程遂营表示:“当初选择主讲‘古都’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与自己走访过多个古城的求学经历有关;二是考虑到‘城市’是传播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长久积累起来就构成了它的历史。通过讲解城市的演变,能够让我们形象地展示中国的发展历史。”他认为,不同于教学,除理论性、知识性之外,节目要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故事性,以文化的方式讲好故事,从而深入浅出地帮助观众去了解这些知识。
  程遂营表示,录制《百家讲坛》对他而言意义重大:“我很荣幸能有机会通过《百家讲坛》这样一个文化传播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向人们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与此同时,也能通过节目发出河大之声,提高河大的知名度。”
  为师,他敬畏课堂,传道授业;研学,他砥志研思,直面挑战。教学三十载,程遂营一直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理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想尽我的所能,为我们的学生做一些事情,为我们学院做一些事情,为我们的学校做一些事情,这也是我们老师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