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期:《河南大学报》

斯人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缅怀我校编辑学学者张如法教授


   期次:第1225期   作者:学生记者 孙静 赵富南 刘陈爽 邓申杰   查看:231   






  “滚滚江河东逝水,浪潮旋转年轮。是非成败后人论。黉宫依旧在,生员代代红。白发教师校园中,惯看秋月春风。并肩徒步喜相逢。今昔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我校编辑学学者张如法教授曾经把《三国演义》卷头诗稍做改动,借以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3月19日,昔人驾鹤西去,但他留下的精神永垂不朽。
  汝心灼灼 桃李芬芳张如法,祖籍浙江宁波,1938年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中文系。毕业时,身为年级中心班主席的他积极响应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于是,他来到河南大学,这一来就是40年。从21岁任职开始,张如法先到汉语教研室教了一年写作课,第二年就归队到现代文学教研室。在河南大学从事中国文学与编辑学的教研工作以及《河南大学学报》编辑工作,曾任河南大学编辑学研究室主任,编审、教授、应用编辑学硕士生导师。
  1960年冬,领导安排他到外地给函授学员上课。函教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工作,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却无薪金补贴,被一般人视为畏途。但不惧艰辛,喜欢涉足陌生领域的张如法却欣然答应。
  他靠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恶劣的外部条件,又用自己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学员尊重。不仅如此,他还以中文系函授教学组长的身份主编了内部刊物(语文版)。这本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也很强,让学员受益匪浅。
  函教经历给了张如法锻炼自己的机会,也给了他“初出茅庐”便“桃李遍河南”的成就。张如法吃了不少苦,但是他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专心在教育事业上呕心沥血,用灼灼真心育天下桃李。
  我校新闻专业2002级研究生,现供职于宁波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李九伟追述道:“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张老师亲自修改的,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到论文内容的字斟句酌,其情其景至今记忆犹新,令我终生感铭。张老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永远是我尊敬的师长和学习的楷模。”
  精益求精 另辟蹊径1973年,《河南大学学报》筹备恢复出版工作,张如法被调至学报编辑部,开始了“为人作嫁”的生涯。工作期间,张如法审稿既快又好,学报编辑部东墙上张贴的校对差错一览表上,他的差错率是最低的。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回忆:“当年有篇已经审过三遍的稿子,我们拿给张老师看,改过后的校样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几无空白处。张老师的精心、细心、严谨、渊博令我印象深刻。”
  编辑系统是一种开放的复杂系统。张如法不愿走别人正在走的路,想要把封闭式的研究转向开放式的研究,于是把编辑社会学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他认为只有从内部跳出来,超越编辑系统自身,在各种错综纷繁的社会关系中来观察和研究编辑现象,才能了解编辑活动的真谛。
  他独撰的《编辑社会学》即深刻地分析了编辑在作者与受众的对立统一中所起的中介和调节、净化与精华、选择与导向的作用,开创了编辑学对“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先河,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优秀著作奖”、1991年“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此外,《编辑的选择与组构》一书还被学界誉为中国研究编辑选择理论与实践的代表著作。
  不仅是编辑学,张如法在现代文学领域也有一番成就。1992年,张如法潜心研究撰写的《绿原之谜———记录绿原50年的诗歌创作经历》在《华夏诗报》上发表,台湾《世界论坛报》更是全文转载。
  张如法喜欢独辟蹊径,从问题中寻找探索的激情,力求在平凡中寻觅不平凡的意义,为我国编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淡泊正直 甘为人梯为人作嫁,就要独具慧眼。张如法曾说:“一个优秀的编辑在编发稿子时,不在于发了多少名家的稿子,而在于发现并扶持多少日后能成为名家的新人的稿子。”张如法正是这样做的。在编辑生涯中,他顶住世俗压力,编发了很多青年学者、本科生、研究生的文章,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青年人才。
  在出版社工作期间,张如法负责校审和责编工作。在编辑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工作量不亚于出版社专职,编辑编校质量也为优等。河南大学出版的不少获奖书或重点书大多经过他手。
  然而由于他是社外人,所以名与利都轮不上他,只有少许劳酬。但他从不抱怨、不计较,仍是一如既往地做着贡献。他坦言,自己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不仅感到快乐,而且得到了学习与提高的机会。
  生活中的张如法喜欢收藏。对他来说,收藏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就是重温历史,象征着一种“心如止水”的追求。这份爱好也和他的人格融为一体,成就一个圆满自足的生命。多年来,他的无私、正直、谦逊被人们所仰慕和钦佩。
  他曾寄语大学生:“千万不能牺牲自己的正直与清白去换取鲜花、掌声和财富,生活不会欺骗你,欺骗你的是名利编织的幻境。”但行好事,莫问名利,张如法始终践行。
  正直谦逊的张如法治学和做人的准则始终如一,对自己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他将生命之滴汇诸历史巨流,不论身处在何处,都能尽己所能做到最好。先生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其人虽已去,精神永不朽!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