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0期:《河南大学报》

开封年画艺术与河南大学(上)


   期次:第1220期   作者:□张放涛   查看:150   




  河大和开封年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现代以来,河大师生和开封人民共同培育和浇灌着这棵木版年画艺术之花。
  早在二十一世纪,宋代都城汴京是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灿烂的景象都在国际名画《清明上河图》和历史名著《东京梦华录》里表述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也赞不绝口地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作为十一世纪宋代都城汴京成为世界文明中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开封人民和河大师生的骄傲!开封人民、河大师生崇尚宋代文化、崇尚开封年画!
  民国晚期,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步青(同时兼任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约请五位同事对早已衰败的朱仙镇年画进行抢救性调查。他在《岳飞与朱仙镇》一书中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1962年,刘铁华奉调河南大学美术系任教。他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北平就是左联的社会活动家,先后担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黄河版画家协会会长。解放后,刘铁华在高等教育战线奋斗40余年,为河南美术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全国艺术界知名的版画家,并被誉为中国新兴木刻的奠基人之一。
  1965年,刘铁华老师帮助开封市政府对开封年画业进行整顿提高,引导画店、作坊实行合作化,并倡导发展新年画。他和开封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王子珍结为挚友,经常骑着自行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还率先成立了开封市朱仙镇年画生产合作社。刘铁华和河大艺术系教授马基光、王威等为新年画创作了不少新的作品,促进了开封年画的创新和发展,使开封木版年画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然好景不长,文革兴起,腥风血雨的“破四旧”把年画史料、年画印版、年画成品及其明清古版等历史遗存一袭而空。年画社亦被迫解散,刘铁华先生也因“推崇封建迷信”备受磨难。
  1978年,风雨过后又现彩虹,热爱开封年画的刘铁华先生仍痴心不改,率先在香港《美术家》杂志发表文章,向海内外读者介绍历史悠久的开封年画,为开封年画的新生又吹起了清脆嘹亮的进军号。
  先在河大学习,继而留校工作,后来调到开封地委宣传部兼地区文化局长的周鸿俊同志筹备成立开封年画出版社,为开封年画的保护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后就读和任教于河南大学的任鹤林先生,作为原开封朱仙镇年画出版社副社长和总编辑、开封年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开封市朱仙镇年画艺术馆馆长,也为开封年画的抢救、保存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0年的一天,任鹤林接到一纸通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出版社1990年1月1日停办。停办年画出版社,使任鹤林憋了一肚子话要说,但他又想,谈有何用,只好忍气吞声。他对自己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不能让抢救、保护、发展开封年画这一非遗工作在自己手上中断,要把真实的开封年画的事业干下去,开封书画院院长的职务可以不要,工资可以不领。他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自费在南书店路东58号租了一层楼,挂起了开封年画博物馆、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的牌子。这昭示着开封年画的抢救、保存、发展还要搞下去。
  任鹤林自认是一头牛,他1949年生,属牛。他还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叫石草,决定着他这头牛成长艰难。当然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鲁迅先生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要学牛的奉献精神。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也真是成长艰难。正在上小学的时候,遇上三年自然灾害,衣食堪忧,爸妈领着全家逃荒要饭,直到兰考过了困难时期才回家乡。现在出版社停办,没有工作平台等于农民没了土地,停薪等于没有水的滋养,也是一种成长的艰难。笔名和命运相应验,大概这就是一种天意吧!但牛的性格除了内心温和、沉默寡言、热情坚韧、性格诚实、富有耐心的一面,还有着执着倔犟、永不认输、决不言败的一面。他逆势而上,在没一分钱工资的情况下坚持了16年,全身心地投入到抢救、保护开封年画之中。他不会忘记自己和开封年画结缘的过程。开封年画出版社成立之初,他和学兄梁育湘抽调来参加筹备工作和调研活动。1985年办理了工作调动手续,并被任命为副社长、编辑主任。正当他为开封年画的抢救、保护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却意外遇到出版社停办。
  (张放涛,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系。原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河南省圣贤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先进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