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期:《河南大学报》

开栏的话: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道出了大师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我校作为一所有着106年厚重历史的大学,在建设发展进程中更是不乏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大师们。现特设专栏,集中展现我校专家教授们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敬希垂注!

朱绍侯:治学先修身 以学养生不言老


   期次:第1191期   作者:学生记者 张倩宜   查看:128   



  “再版了20多次的《中国古代史》,是他的奠基之作,也是后学必读经典。坚守60年,治学一辈子,用生命书写历史。先生有大智,善用智,智者长寿;先生活到老,写到老,永不言老。”
  这是2017年9月河南大学105年校庆暨“感动河大”颁奖典礼授予朱绍侯的颁奖词。寥寥数语纵然无法概括出先生所有的成就,但他身上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他严谨踏实,孜孜不倦,将满腔赤诚付诸学术;他呕心沥血,忠于坚守,用一颗丹心孕育桃李。自1954年来到河南大学任教,60年的悠悠岁月,他同河大携手走过。载入河大历史史册的,是他的科研成果,更是他的治学精神。
  勤奋科研忠于坚守向历史更深处前行坚守60年,治学一辈子,朱绍侯将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和精力都献于历史;扎根河大,潜心科研,他多年的耕耘终结累累硕果。
  他是国内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军功爵制度、户籍制度、治安制度最早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秦汉军功爵制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军功爵制试探》《军功爵制研究》《军功爵制考论》三本著作,成为国内唯一对秦汉军功爵制做系统深入考察的权威性学者。由他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自1981年出版迄今,已修订改版5次,发行量达140余万册,使用率覆盖了全国60%以上的高校历史院系,影响了无数历史学子。
  每逢和来访的青年学者座谈,他都会语重心长地谈及个人的学习体会:“研究历史没有什么窍门可找,既要勤奋,又要有时间的累积。你要有十年坐冷板凳的功夫,因为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人再聪明也不可能写出很有价值、很有分量的著作。”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的座右铭伴随他走过了无数个寒暑春秋。即使已经成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他也从未放弃攻读大部头著作。对朱绍侯而言,基本功扎实深厚无疑是他治学的资本。
  治学修身以德立范满腔赤诚孕桃李2012年,朱绍侯因在编纂《今注二十四史》做出的杰出贡献,被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中华文化十大人物”,面对无数的鲜花与掌声,这位被搀扶着走上台的耄耋老人,只平静地说了一句话:“我参加的今注二十四史工作是一项集体和长期的工作,我个人贡献是比较少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荣誉应该是归于参加今注所有的专家和学者。”真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朱先生的低调与谦恭。
  “润物无声,谢良师,难忘校园多雨露;凌云有志,勉学子,莫愁前路少人梯”,这是一位毕业生曾为朱绍侯提的词。在学生龚留柱的眼中,朱绍侯“眼神是慈祥的,脸色是和蔼的,腰身是谦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底是平和的,灵魂是宁静的”,跟随朱绍候从事学术研究的几十年,先生的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他,对他而言弥足珍贵。
  每每回想60余年的教书生涯,朱绍侯总说,为人师者,面对学生时不仅要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更重要的是,要严于律己,以德先行,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要想治学,先学修身。对学生而言,先生不仅是带他们立业的严师,更是教他们修身的长者。正是在这殷切期盼与朴素至亲的关怀下,师从先生门下的李振宏、郑永福、程民生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承继了先生衣钵,成为国内史学界的杰出人才。
  鲐背之年以学养生用生命书写历史不言老“绍侯啊,你别干了,再干你也赶不上郭沫若。”前来看望朱先生的几个老朋友又与他开起玩笑。“其实我谁也不赶,就是已经养成习惯了,我现在已经离不开书,看看书,写写东西,我会感觉生活很充实。”先生总是憨笑着摆手解释。
  而今的先生已步入鲐背之年,但他并没有因为年事渐高而赋闲,依然笔耕不辍,老而弥坚。不会使用电脑,他便用传统的手写方式著书立学,从80岁到90岁,这十年间朱绍侯坚持每天读书写作6小时以上。
  在他86岁高龄之时,由他参与主编的600万字巨著《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问世。从2005年到2015年,短短十年间,朱绍侯完成了一本学术专著《军功爵制考论》,主编了一部新教材《中国古代史教程》,对《今注本宋书》“八志”的校注工作进行繁琐的后续扫尾,主编了数百万字的《中原文化大典·人物典》和《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南卷》,此外还写作了四十多篇学术论文。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能交出这样一份科研成果清单,令人惊奇。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振宏将老师的晚年生活称为“学术养生”,先生对此颇为认同。面对学术和科研,先生从不言老,他说:“脑子只要在用,就不会糊涂;只要有追求,有事做,就不会空虚。”活到老,学到老,在朱绍侯看来,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万不能在年老这个问题上败下阵来。
  漫漫治学路,从豪迈激昂到步履蹒跚,朱绍侯先生始终乐此不疲。他用60年的坚守,指引着一代代学子前行,而他的治学精神,也必定为更多师者、学者带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