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期:《河南大学报》

贫困是最好的大学

——访我校二○○二级学生赵恩彪


   期次:第967期   作者:□学生记者代良杨枫许冰洋肖志中   查看:547   

 


  2002年夏天,他提着鼓鼓的行囊,带着满满的希冀来到七朝古都开封,只身行走在古朴美丽的河大园;2007年秋天,他裹着满腔的自信,揣着炽热的梦想奔向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上海,流连在上海交大典雅张扬的现代建筑群。从农村到城市,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从河大到交大,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恢宏篇章;从现实到梦想,一个有志、有为的热血青年正在为中原崛起、西部建设默默积蓄力量。他,就是我校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2002级学生赵恩彪。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考入河大那一年,赵恩彪用家里卖树的钱支付了学费。入学后不久,母亲被查出患有脑瘤,过了不久,父亲又在开拖拉机时发生事故。一次次的打击无情地向他袭来。为维持生计,他在校门口摆过地摊,卖过辅导资料;在校园里卖过方便面,当过家教;大二暑假只身一人到郑州的一家工地打工。四年大学的青春岁月,成了他路途漫漫的打工生涯,“农民工大学生”的称号也由此而来。从大一到现在读研究生,他靠自己业余时间打工赚来的钱交了大部分学费,并辅助弟弟读完大学。更可贵的是,他很少接受别人的帮助,却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别人。就是他,把自己春节期间刷车挣的钱给了贫穷老汉;就是他,去豫西窑洞调查时将一百元钱给了穷苦的老婆婆……“我只是不想再让父母为自己奔波劳累,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面对记者,赵恩彪平静地说。从河大到交大“你要是不考研,就不要回来见我!”正是父亲的这句话,使他从河大走到上海交大。他说:“河大是我的福地。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人;在这里,我学会了为家人为朋友分忧解难;在这里,我感到了一种责任———我应该为这个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上海交大,赵恩彪更加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他的努力付出也终于得到了回报与认可:2007年,他被评为“感动交大”校园人物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08年,他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在荣誉面前,他却表现得从容淡定:“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荣誉,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奋斗。”带着感恩与责任上路不是所有的翅膀都被暴风雨折断,不是所有的种子都在黑暗中腐烂。这是一个贫困压不倒、苦难打不败的男子汉。挫折面前,他勇敢爬起承担责任;黯然之间,他毅然挺立,保持着悲天悯人的信念。
  “我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无私的关爱和奉献,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贫困的家境,没有将赵恩彪压倒,反而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正是这份信念,使他坚定不移地擎起一颗感恩的心。采访中,他始终保持微笑。“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让他在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上跨过荆棘与黑暗,一直走到今天。也许是天生的强者,也许是经历的太多,赵恩彪骨子中的那种主动出击、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性格竟是如此强烈。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建筑学大学生,他有着单纯而又诚恳的梦想:造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还透露,如果可能的话,研究生毕业之后他会选择深入基层,支援西部建设。贫困是最好的大学,因为贫困,他拥有了最大的精神财富;梦想是最好的旅程,因为有梦,他选择了无悔的风雨兼程。带着感恩与责任,赵恩彪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用坚强的意志一笔笔绘出灿烂辉煌。我们衷心祝福他以后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衷心祝福这个坚强的男子汉不断进取,创造属于自己的花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