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期:《河南大学报》

《河南大学学报》82年:仿佛若有光


   期次:第1140期   作者:□记者 赵 雪   查看:38   


  铁塔巍巍,黄河泱泱。
  紧跟河南大学百余年跬步,《河南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走过了82年春秋。
  《学报》创刊于1934年10月,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82年薪火相传,82年弦歌不辍;82年风雨兼程,82年累累硕果。《学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虽历经沧桑,停刊复刊、几易刊名,但它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坚持传承河大百余年的道德文章,展示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镌刻下河南学术事业发展的厚重足迹,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大学学报的成长,并为其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桃花源记》有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如果说在全体河大人心中,学校是一座巍峨耸立的大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那么《学报》82年则是“仿佛若有光”。
  历史悠久承载厚重深沉的社会责任开启岁月的尘封,追寻历史的足迹。《学报》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与其诞生前后出现的一批学术刊物不无关系。
  早在1919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创办了校刊《庠声》;中州大学时期,《文艺》《青年评论》等各有特点;中山大学时期,《河南中山大学理科季刊》《河南中山大学法学季刊》《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河南中山大学医科季刊》等,在当时非常有影响;省立河南大学时期,各学院均有刊物出版。
  也正是这样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学报》创刊奠定了高起点,为其汲取文理工医等学科精华、博采众长提供了现实条件,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办《学报》须有高尚的梦想,即树立一个矢志不渝且能达到的崇高目标,才能激发出编辑与作者的精神冲动与创新能力,并为之不懈奋斗。时任校长张仲鲁睹念自宋代以降河南一省“文治立即凋敝”,“文物无足述者”,大有“今昔隆替之感”,便以“冀为学术之渊薮,文化之邓林”为素志,希冀对河南的文化前途有所改观,于是《学报》正式出版。
  该刊“以研究学术为宗旨,凡著述、记札、调查、批评介绍、译品等,不拘文言白话,篇幅短长,均受欢迎”。原定每年出版5期,囿于种种因素,截止1934年10月,共出版3期。期间,发表文章58篇,文理兼有,不乏重磅之作。无论是论题选择,还是内容水平、研究方法、资料搜集,都是非凡的、具有创新性的,在全国属于一流的皇皇之作。
  自始至终,《学报》与学校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数次易名,《学报》也随之更名。
  开封师范学院时期,自1953年起不定期出版《教学研究汇辑》。1956年,《教学研究汇辑》停刊,改出《开封师院学报》。1975年,分为《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两刊。《开封师院学报》是新中国恢复创建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1979年8月,学校易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1984年5月,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两刊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世纪初汇入《医学科学版》。
  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散发着浓郁墨香的56卷《学报》时,最是能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学校历届党政领导对于《学报》的重视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