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期:《河南大学报》

马杏:化育万物,学无止境


   期次:第1138期   作者:学生记者 彭慧蓉   查看:161   


  【编者按】日前,根据团中央《关于推荐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候选人的通知》,我校化学化工学院 2012级本科生马杏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成为我校今年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学生。
  刚刚离开母校怀抱的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马杏同学可谓是备受瞩目的一位毕业生。在校期间发表CN论文两篇、SCI论文五篇,参与发表SCI论文四篇,获得“创青春”创业设计大赛优秀奖,被评为学院科研之星。获得道兴奖学金,连续三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并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学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应届毕业生”,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如此多光环照耀下的马杏,在同学们的眼中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马杏,去探索她靓丽的科研世界。
  干一行爱一行“我曾经想过要做一名医生……”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了医学的马杏,机缘巧合之下,最终成为了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的一名优秀学子。
  “当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好自己选择的路。”马杏说道,“在河大这片执着的大地上我找到了梦想的方向,并有幸得到赵俊伟老师的指导与培养。未来,我相信我的坚持与努力是有意义的。”
  每次进入学院大厅,“化育万物,学无止境”这八个大字总会印盖在一代代化工学子的心中。也正是这句院训以及对化学世界的好奇让马杏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还敦促着她的前行、驱动着她去接触科学研究,认知未知世界。
  化学化工学院2014级南晓冬同学说:“马杏学姐在我们心里都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她在本科期间对功能金属离子取代多钨氧酸盐的涉及合成及荧光、磁学性能的研究,光是这一点,就成为了我们广大学子努力的目标。”
  在校期间参加一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主持一项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项目(提前结项,等级:优秀),发表CN论文两篇、SCI论文五篇,参与发表SCI论文四篇……“这些光环在我们看来,都是实至名归的。当我们沉溺于游戏或者逛街的天堂时,马杏学姐都在实验室里遨游到很晚。她还总是将所学的课本基础知识大量地运用到实验中,和普通的‘学霸’还不大一样。”
  看到河南省多酸化学重点实验室展板上的多酸化合物特殊的结构以及构效关系带来的优良物理化学性能和潜在功能应用时,马杏无疑是兴奋的,“因为这些研究成果立足基础知识但却超越课本所学。当时它们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与敬仰,我迫切地渴望让自己投入其中,去探索,去发现。”
  多歧路终到达“化学的问题存在于实际实验之中,而挑战则是对于课题的选择与执行。不过机遇与挑战都是并存的,敢于迎接并认真对待就会有所突破。”
  当时,马杏的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高核稀土金属取代的砷钨酸盐,尽管这种结构非常创新,但是功能应用方面却是个难题。在大量查阅文献,并请教了长春应化所的谢志刚研究员后,她最终将研究定位在抗癌活性上。
  看似顺利的研究此时又陷入了困境,药物活性测试与分析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时研究团队请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进行大量测试,摸索最佳条件,看文献分析整理结果,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完善,终于达到了目标。
  在科研学术方面,马杏有股韧劲儿。“马杏非常善于思考,喜欢创新和突破。”马杏的导师赵俊伟教授说道,“她具备科研人员所必需的素质:勤思善问、规划明晰、自制力强。当代青年大学生中不乏自甘堕落的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马杏‘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多酸化学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在当今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浪潮之下。首先在结构的设计合成上可探索的方向就广泛,并且以多酸为模板构筑其他功能材料、促进各组分协同发挥作用也非常创新。
  新颖结构的构筑是最基础的工作,它最终将服务于功能应用,多酸及其衍生材料在催化、药物、光学、电学方面的潜在应用已经大有报道,并且部分多酸催化剂已实现工业化,未来对于多酸的功能应用将不断被挖掘并得以优化。
  在谈及即将来到的研究生生涯时,马杏充满信心:“我会争取在中科大优秀的研究平台上做出出色的创新成果,不辜负母校的培育以及恩师的教导。”
  相信这对于“名誉加身仍不止奋斗”的马杏来说,并非难事,前方歧路多多,终能斩棘到达!
  与人为善助力前行在河大读书期间,马杏热心公益。她参加过院青协以及校青协,连续两年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志愿者,为运动员提供服务。第二学年暑假,加入了彩虹人生志愿者服务团,为开封各社区的老人进行健康义诊。她坦言道:“虽然我们‘小青’的行为不够宏伟,但是我们确确实实是在用真情一点一滴地服务这个社会!”
  在辅导员吴玉峰老师的眼里,马杏一直是一个勤奋、踏实、谦虚、积极乐观的人。
  在第四学年,马杏成为了刚接手辅导员工作的吴玉峰老师的左膀右臂,担起了年级的组织发展工作。谈到马杏,吴玉峰赞叹到:“她的韧劲儿和责任心,连我都要说一句佩服!”
  “当时她到开封市杞县一个条件极差的小学顶岗实习,遇到了许多不可控因素,小学停电、周边修路,学生们只能在操场上课。她也和我通过电话,但是为了学校和学院的工作她任劳任怨地坚持了下来。”吴玉峰老师说道。
  在每个人的求学和生活过程中,老师对我们的引导总是不可或缺的。马杏还特别感谢了自己的导师赵俊伟教授。赵老师作为马杏科研路上的引路人,在学术方面的远见卓识、渊博知识、严谨求实都深刻的影响和激励着马杏。
  “在求学路上赵老师的无私指导是我人生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马杏告诉记者。
  即将离开母校的怀抱,脱离母校庇护的马杏也不忘感谢和自己一起奋战在实验室里的小伙伴们:“是多酸化学实验室的小伙伴们助我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们共同奋斗的日子是我弥足珍贵的记忆。祝愿母校的未来更加灿烂,赵老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更加出色!”
  “化育万物,学无止境”,马杏将这句院训作为自己行走人生的座右铭。确实,她已经将化学研究作为人生的追求,上下求索,只为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