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期:《河南大学报》

我校国际学院校区南大门捐建仪式举行

克隆一个建筑,转移一段历史;克隆一个建筑,传承一种文化;克隆一个大门,延续校友情怀;克隆一个大门,传颂一段佳话


   期次:第1102期      查看:57   

 


  本报讯 记者 路畅 拳拳赤子心,悠悠河大情。 为倡导社会捐资助教,宣传公益慈善理念,4月20日上午,我校国际学院校区南大门捐建仪式在我校郑州龙子湖校区举行。郑东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福民,居易控股董事局主席、河南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捐建人刘向阳,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会长赵志正,校领导关爱和、娄源功、赵国祥、王凌、刘先省、许绍康、雷霆,校长助理何喆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出席捐建仪式。仪式由校党委书记关爱和主持。校长娄源功、捐建人刘向阳分别致辞。娄源功向刘向阳颁发了捐建证书和捐资助学纪念杯。
  按比例复制明伦校区南大门传承学校百年文化传统我校1980级校友刘向阳倾个人之力向学校捐资,用于国际学院校区南大门和其他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其中即将开工建设的南大门将按照1:1.5的比例复制我校明伦校区南大门,只在局部细节略做调整。
  娄源功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刘向阳捐资助学行为的感谢和赞赏。对于按比例复制明伦校区南大门建设,他表示:“明伦校区南大门已经成为一代代河大学子情系母校的精神纽带和感情依托,学校将其复制到国际学院校区,表明将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传统和百年文化积淀融入学院的发展建设中,使其建筑形象与环境品格既体现河南大学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又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的风格特色,真正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亮点和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工程。”
  他充满感情地说;“我们不但要让已经毕业的50万校友找到回家之路,还要让他们一眼认出回家的门。克隆一个建筑,转移一段历史;克隆一个建筑,传承一种文化;克隆一个大门,延续校友情怀;克隆一个大门,传颂一段佳话。门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标志。有了门,就是孕育事情有了希望;有了门,就是事情有了新的开端。河南大学国际学院的大门,是一扇开放的大门。她将向海内外有志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学子们开放,向有志于加盟河南大学国际教育的有识之士开放,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家、学者开放。而有了门,就有会有路,有了路,就会有桥,国际学院也将搭建一座通往五洲四海的大桥,通向世界各地的大桥。”饮其水者思其源感恩母校培养捐建人刘向阳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和感激之情,他说:“我从妈妈的怀抱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从河南大学走向了社会。今年母校103岁了,我对母校真正的情感就像对妈妈,这就是我的母校情结。”他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也感谢母校给他这样的机会来表达感激之情。
  在谈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事业和生活中带给他的滋养和指导时,他说,“毕业到现在30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她让我走什么样的路,她让我得到什么样的道德?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人生探索,我好像明白了。我明白了原来母校想让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要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诚意;要诚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通过人生几十年的探索磨练,终于明白母校的校训是让我走这样一条路,让我成为这样一种人,让我在这条路上止于至善,像水一样,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更幸福。”
  他表示,自己成立了泊爱慈善基金,主要对企业家进行培训,传播河大校训。下一步将与学校合作,将培训课程更加学术化、系统化、规范化,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让世界、让现代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他希望与河大的学子们跟母校一起,在特定的社会阶段做出个人、学生应该贡献的责任。
  此次活动的捐建人刘向阳,1980年至1984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是奥伦达部落创始人、居易控股董事局主席、北京校友会会长。长期以来,居易集团秉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宗旨,始终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以持续不断的捐赠行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