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期:《河南大学报》

廖奔、刘彦君:学术界的“神雕侠侣”


   期次:第1078期   作者:冯靖隆  高翠霞  学生记者   查看:538   

 


  “廖老师和刘老师能够回归母校,支持河南大学艺术学的发展,这是我们的幸事。”在廖奔、刘彦君教授受聘仪式上,副校长邢勇难掩高兴之情。这两位相识、相知、相恋于河大,又从河大发轫,走向全国的学子终于在离开河大三十余年后受聘母校,执教河大。
  同为河大77级学子的廖奔和刘彦君相识至今已37载,夫妻二人伉俪情深,携手学术,在戏剧和戏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廖奔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刘彦君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这对学术界颇有声誉的夫妇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学术上的知己。
  用“世界人”的身份研究中原祖籍南阳的廖奔出生于开封,母亲是河南大学水利系的教师。对他而言,开封是他人生轨迹上绕不开的一段路。“60前我出生在开封,35年前在此读书,而今又重返母校执教。”廖奔与开封的情缘可谓不浅。
  1977年恢复高考后,廖奔考上了河南大学,开始了一生的转折。回忆早前的求学经历,他坦言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开封是个小城,位置较偏,又靠近黄河,风沙很大,“晚上一刮风,早上起来东北角城墙上积起一漫坡沙。有时候白天上完课,回去床上全是沙,但也只好躺在上面睡觉。”虽然如此,谈及母校他还是难掩骄傲之情,那时候河南高校“双塔”并立,“铁塔牌”正是其中之一。“我们河大是一所百年学府,二十世纪初全国也不过几十所大学,我们河大巍然矗立。”这种自豪感使他一再勉励同学们鼓足底气,争取更大的学术成就。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和长期从事中原戏剧文化研究的学者,廖奔对中原文化有着特殊的情节。他谈到,中原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苗家文化、客家文化以及韩国、日本的传统文化寻根溯源都能追溯到中原。中原文化固然源远流长,但也带来了文化和心理上的闭塞。廖奔以开封举例,虽然开封地下三米埋藏着中原文化,但那已经是昔日繁华,当代人应放眼世界,不囿于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像余秋雨先生一样践行“行走文学”,以“世界人”的身份来研究中原。
  廖奔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在北京图书馆过了一年啃干馍喝凉水查阅资料的日子,也曾去美国伯克利大学、加州大学做博士后专题研究,并游访以色列、印度、日本、欧洲、香港和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廖奔的这种亲身实践让他受益匪浅。他勘查了沿黄河流域的宋文化遗址,历经洛阳、孟津、巩县、温县、荥阳、郑州、开封等地,亲历墓葬现场,研究宋代和金代的戏曲砖雕。
  他的付出也终于有了回报,在戏曲史以及戏剧理论等研究方面,他成就非凡,出版了《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戏曲声腔源流史》、《中国古代剧场史》等专著,在学术界赢得赞誉,被称为第三代戏曲史的领军人物。
  一直保持创作研究的他对学术境界的追求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对于学术而言,第一重境界应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强调站得高;第二重境界应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强调看得远;而第三重境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强调学无穷尽,学无止境。
  夫妻合心,其利断金自幼在北京长大的刘彦君开始决定来河南这个远离家乡的地方上大学时遭到了全家的反对,但是那时高考刚刚恢复,她不想失去这个机会。现在想起这个决定刘彦君并没有后悔,“我不仅来了河南,还‘拐’了河南的一个帅哥回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她打趣地说。
  也正因为这段难忘的求学经历以及丈夫廖奔的关系,她与河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经常一起合作,不仅一起编写著作,也常常合写一些学术论文。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分工,廖奔以戏曲文物起家,主要撰写史实方面,而刘彦君主要负责文学论述方面。两人相互之间配合默契,事半功倍。
  当年廖、刘两人决定重写戏曲史时,国内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好几个戏曲研究中心都有此意图,但两人并没有声张,而是默默开始了编撰工作。廖奔凭借自身对戏曲文物的爱好,对河南、山西出土以及民间流传的戏曲文物、地面遗存的古戏台等第一手资料进行认真整理研究,两人就以此为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丰富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完成《中国戏曲发展史》这一学术著作,震惊了戏曲研究界,获得业界的赞誉。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出身于军人家庭的刘彦君思维更加开阔,而长于书香门第之家的廖奔则更考究和严谨。两人性格的不同在学术上则体现为廖奔更侧重于戏剧文献及文物的研究,刘彦君更关注戏剧与社会、戏剧与制度的关系。学术研究总是枯燥的,板凳一坐十年冷,面对学术外的诱惑需要定力和坚持。刘彦君思维活跃,在行文时常常喜欢“跨界”,有时研究的意志不够坚定,而廖奔总是时时刻刻以学者身份提醒她。“他对人生的设计、对自身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学者。”刘彦君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他觉得官职、身份早晚是会没有的,作为学者能够代表你的只有学术成就。”正因如此,两人才会一直潜心学术,笔耕不辍。
  常言道: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廖奔和刘彦君三十年来生活上的相伴,学术上的相知,不正是“知己”二字的真实化身吗?廖奔得遇刘彦君,刘彦君遇上廖奔,才子佳人的传说便不只是传说。更难为可贵的是,二人在学术上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戏剧研究领域的进步,为这份感情增添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和独特魅力。